大体积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concrete in mass,《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2018里规定: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即≥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
1、施工组织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并应有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宜为C25~C50,并可采用混凝土60d或90d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
②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配筋除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还应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③大体积混凝土置于岩石类地基上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滑动层;
④设计中应采取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外部约束的技术措施;
⑤设计中应根据工程情况提出温度场和应变的相关测试要求。
(3)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水化热低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要求:
①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不宜大于180mm;
②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170kg/m³;
③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50%,矿渣粉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4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总和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50%;
④水胶比不宜大于0.45;
⑤砂率宜为38%~45%。
(4)大体积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应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车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具有防晒、防雨和保温措施。
(5)大体积混凝土供应能力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需要,不宜低于单位时间所需量的1.2倍。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
(2)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位置及间歇时间应根据设计规定、温度裂缝控制规定、混凝土供应能力、钢筋工程施工、预埋管件安装等因素确定。
(3)当采用跳仓法时,跳仓的最大分块单向尺寸不宜大于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应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4)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
(5)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整体连续浇筑时宜为300~500mm。
②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应缩短间歇时间,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③混凝土宜采用泵送方式连续、有序浇筑。
④混凝土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并及时对浇筑面进行多次抹压处理。
(6)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保温保湿养护。保温保湿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专人负责保温养护工作,并应进行测试记录;
②保湿养护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4d,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并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③保温覆盖层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
(7)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突遇大雨或大雪天气时,应及时在结构合理部位留置施工缝,并应中止混凝土浇筑;对已浇筑还未硬化的混凝土应立即覆盖,严禁雨水直接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控制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确定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订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
②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
③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④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布置,应反映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可采用下列布置方式:
①测试区可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测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分层布置;
②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规定确定;
③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应根据结构的平面尺寸布置;
④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应至少布置表层、底层和中心温度测点,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m;
⑤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⑥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50mm处的温度;
⑦混凝土浇筑体底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以上50mm处的温度。
(4)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2次。